宁波大红鹰学院公布了新聘的第四批职业指导师名单。自2005年9月以来,学院通过实施职业指导师制度,构建“制度驱动、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分类指导、目标激励、以研促建”的长效工作体制和机制,推动了教师素质提升和学生稳定就业,取得了预期成效。目前,学院已有职业指导师50余名,占专任教师10%左右,近三年来学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
搭建职业指导新平台
近年来,学院积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大力推行职业指导师制度,搭建以职业指导为主线的学生工作新平台;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能力的“双素质”职业指导师队伍;加强校企合作,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005年10月,学院建立了职业指导中心,并成立了职业指导师领导小组。经过3个多月的培训、调研、申报、笔试、面试和评审等多项工作,2006年初学院首次公布了近20名初级职业指导师名单,他们是从近百名申报者中遴选而出的,包括专任教师、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2007年初职业指导师达到30名,成员从学生处、教务处、就业办延伸到分院、教研室、各年级,形成了金字塔式工作格局。此外,申报未被聘用的教师,学院鼓励他们作为潜在发展力量协助本单位职业指导老师开展工作,以便他们在下年度评聘时能顺利通过。职业指导师们创造性地将学习方法和心理指导、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融入职业指导工作中,逐步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即以职业指导为主体,以学习和心理指导、素质拓展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工作模式。
缩短学校与企业距离
职业指导工作仅凭学校单方面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不仅势单力薄,而且往往与市场、用人单位需求大相径庭。为此,学院主动面向市场、面向就业,主动与社会、与企业联系,积极争取社会资源为其所用。一是将职业指导师培训纳入校本培训的总体规划之中,聘请有关专家开设专题讲座进行专题培训;二是成立“职业指导师俱乐部”,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职业指导专家到校开展经验交流、学习指导工作;三是实施导师制,聘请企业家、职业指导专家担任导师或高级指导师帮助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四是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假期或课闲时间组织职业指导师到企业拜师学习、调研,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并对业绩突出者推荐到外地学习或深造。通过“请进来、送出去”这一系列举措,学院缩短了与企业的距离,形成了内外结合的互动效应,提升了职业指导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3年多来,该院举办了20多场职业指导专题培训会,聘请了多位企业知名人士、职业指导专家作为导师,先后有10余位职业指导师下企业挂职锻炼。
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学院将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整体计划中统筹安排,并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安排相关职业指导师进行分类指导,如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开展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针对毕业班学生开展就业培训、就业咨询、实习推荐、职场情景模拟训练等。同时,他们还克服教材缺乏等困难注重课程开发,编写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培养》、《就业技能培训》系列课程,开设了17门特色课供学生选择。
针对毕业生中因成绩较差、生理缺陷、心理障碍、个性孤僻等原因导致就业困难的学生,学院组织职业指导师进行结对帮扶,职业指导师通过建立档案、致函家长、一对一辅导、招聘现场指导、直接推荐等方式为学生争取就业机会。而对于个别职业素质好、专业能力强且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学院积极组织职业指导师中有创业经验的老师成立创业指导团队进行个性化指导,同时,结合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展模拟训练。学院还专门开辟了2000m2大学生创业园区,安排创业指导团队进行实战性指导,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激发职业指导师创造性
学院严格执行职业指导师年审制,每年10月底由职业指导师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对职业指导师进行年审,年审时根据个人鉴定及其实际工作表现、绩效进行考核,实行目标管理,对优秀者予以奖励,对称职者予以续聘,对不称职者给予降级或取消相关资格。学院注重投入,每年划拨专款20余万元作为职业指导师津贴、奖励和职业指导相关活动经费,激发职业指导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院还把职业指导研究、发表相关论文作为考核和选聘职业指导师的硬性条件之一,通过加强职业指导科研,提高职业指导师的科研水平,有力促进了职业指导工作向深层发展。 |